如果說重慶大廈是世界的縮影,那么天水圍就是最能代表香港邊緣地帶的失樂園。許鞍華導演的“天水圍姊妹篇”——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使天水圍為人熟知,其中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獲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;許鞍華憑借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獲得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。這兩部電影分述了天水圍的溫情與悲情故事,紀實內(nèi)斂的手法也將不加矯飾的天水圍呈現(xiàn)在觀眾面前。
天水圍位于香港西北端,與深圳隔海相望,屬于香港第三代公屋。天水圍從1987年開始興建,卻直到2003年才逐漸通了巴士、輕軌等,而教育、醫(yī)療等基礎配套設施也嚴重不足。在這樣的規(guī)劃之下,這片區(qū)域長時間集結了貧窮、自殺、抑郁、犯罪等種種社會問題,約32萬居住人口幾乎都是低收入家庭。
悲劇在天水圍不斷上演,命案、家暴層出不窮。2004年的一起滅門慘案震動全港,后被許鞍華拍成電影《天水圍的夜與霧》,由任達華和張靜初主演。然而直到2017年,天水圍虐待配偶案仍屬全港第一。香港之“最”聚集于此:最多內(nèi)地新移民,最多失業(yè)人口,最多低收入人士,最多單親家庭,最多家庭暴力,最多青少年問題。
天水圍的悲情或許僅僅來源于媒體和政客,它也有溫暖的一面?!短焖畤娜张c夜》講述了一個女人(鮑起靜飾)在天水圍與自己的兒子相依為命、努力生存的故事,人物反映出普遍的香港人的精神特質(zhì),具備非常悲壯和偉大的色彩。
電影《圍·城》也是以天水圍家庭為背景的一部寫實電影,哥哥靈杰及弟弟俊杰出生于一個問題家庭,哥哥為了逃離窮困而拼命讀書,弟弟因長期被父親虐打,最終離家出走加入童黨。香港人喜歡將天水圍的“悲情”從香港的“繁榮”中孤立出來,也成為了具有人文視野的導演最關注的地點之一。
天水圍經(jīng)歷了多年發(fā)展,已有社區(qū)、公園、教堂、中小學校、幼兒園、運動場、大商場、小超市、菜市場、車站……若拋開媒體賦予的悲情色彩,恍若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。李克勤的《天水、圍城》,林夕填詞形容“圍住了升學”、“圍住了收獲”、“圍住了血汗”的天水圍是“自成一國”,毫不夸張。尺地寸金是整個香港的居住環(huán)境,如果游客具有人文情懷,天水圍將會是值得觀察和體驗的一個“樣本”。